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6的文章

大稻埕觀影心得

現代電影有許多喜歡指涉歷史事件,然往往又必須兼顧他的主要客群增添或是刪減一些元素,選擇性的敘述一個故事,使得整部電影不會只是單純的翻攝,不過如果因此讓整個電影的走向跑偏,顧此失彼就非常可惜。 我看《大稻埕》的時候,說實話只看到導演的慣性手法,特效和穿越安排,如果拿捏得好是加分,就像膾炙人口的《你的名字》,拿捏得不好除了讓觀眾找不到整部戲的重點之外,還有點膩味。但也許是該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正好是強打諸多賀歲片的時候,誰想在大過年看一部老老實實以歷史故事為主要劇情的沉悶片子? 話題繼續談《大稻埕》的電影內容,可以很明顯見得除了刻意點出的歷史事件和台日仇恨,由於支線太多,很容易不知道這部片到底想說的是當時代的小人物內心,如《兒子的大玩偶》,還是大時代的變革,像金馬得獎作品《樹大招風》談香港的政權交替,何況又參差加入現代元素,那究竟要說的是現代來看過去,亦或是現代融合過去?眼花撩亂讓人霧裡看花,在這一部份交代的不多,可以說是處理得令人匪夷所思。 觀影後,想要回顧並對照電影中所提到的歷史事件,除了一些基本的常識,我亦延伸到維基百科實查年代等等,然後就會發現實際情況和劇情的時間軸落差很大。所以從這裡可以明白,與其把他當成是以大稻埕歷史作為主要走向的作品,還不如說是時人對於當時的憤慨與自我意識的滿足,並將至以詼諧多於嚴肅的方式呈現為一部電影,簡單而言,就是演給自己人看的。當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大致的心理準備,清楚的定位,至少這一部電影還是有它的樂趣,不至於讓人看完太失望,覺得什麼都沒有得到。歡樂賀歲片,志就在於帶來歡笑而已。 當然,看完《大稻埕》還是會有自己的喜好,而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李李仁飾演蔣渭水帶動台人意識並自決的那個時候,一介英雄的氣概令人難忘,可以說是整部片的高潮。但恐怕電影拍得輕鬆了,何況在當時的高壓統治下,就算要插入這個事件,都只像到當時的氣氛不過三分,所以再次體認到如果是喜歡事事考證的人,看這部片就很容易就跳出,不然,就乾脆在進場前把他當成平行歷史來看,我是喜歡在播映前花幾分鐘時間了解概要跟預告內容的人,所以一有這個「不宜太認真考據」的認知之後,到後來我幾乎只有在看佑熙和阿蕊跨時空的愛情故事。 簡述一下故事內容,根據維基百科: 「大學生陳佑熙,是個有點小憂鬱,沒有太大人生目標的大學生,失戀之後,萬念俱灰。誰知在有點古怪的歷史系朱正德教授的引導下,佑熙

《台灣:從文學看歷史》讀後心得

《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好大又好厚,看著像是參考書。然而明明書寫的是不脫枯燥乏味的文學史,卻因為它的外表設計還有編排,讓我可以放棄速讀,耐著性子看下去。 我是在正面臨要不要轉學考去台文系還是華語文系,抑或是繼續「與我這個沒什麼興趣勉強應付了事」的中文系混下去,這樣的兩重抉擇之下遇見它的。 在那段時間我看了好多考古題的指定用書,真的被悶煩了,想找點「課外」又不至於太輕鬆,多少還能吸收點知識的書本換個口味,就看見它突兀地躺在空蕩蕩的書架上,好像特意引我注目。想當然我來了也看見了,於是開始了和它為數一個多禮拜的相處。 這本《台灣:從文學看歷史》不外乎就如同它標題說的,藉由文學作品來衍推歷史事件。關鍵句打進大腦我才恍然大悟, 文學有一部分服膺歷史,是一個紀實的工具。 更進而想起之前在上課的時候,和老師討論過歷史文學與歷史的差異。縱然大家多信服歷史的真相性更高,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客觀,但是在當代被留下來的那些文學作品,卻是以各種立場與角度來詮釋大至時代小至事件的影響。 學過基礎的編排概要可以知道, 一本書至關重要的元素是目錄。 目錄的前後順序可以代表作者的價值觀,像是編排一本文學史,有些人從原住民開始說起,有些人要推進到日治時期,而有些人則認為國民政府來台是「光復」。 這本書從原住民時期,由中國來台至裡的官員所書寫的紀錄作品談起。不外乎就是課本上我們熟悉的 《東番記》 與 《北投琉穴記》 ,從那個時候的記述內容,讓讀者可以想像當時原住民的生活樣態,還有與漢人互動的樣子。再加上我們漠視原住民歷史這一塊多年,以至於原民文化的不齊,而這些官員隨手記下的筆記等等,就可以是一份有助於考察的資料。 先前提到目錄之於作者的意識關係,還有著述的選材,如果知道王德威這個人,就不陌生他有多麼致力於在推展歷史的多元性,以至於可以觀察到,他所選錄的作品幾乎沒有特別的定位。縱然撰寫歷史題材,也不依照台灣史的脈絡,像是日治時期與戰後的選文諸多標新立異,甚至是直接略而不談。當然,畢竟這是一部以文學為主的專述,自然有他的美學和篇幅的考量,其中也與 他慣性來回過去與現代的書寫手法有關。 歷史通常是回顧,但是王德威卻做到了將歷史作為借鑑的這一點,頻頻與讀者對話甚至喊話,要人們知道歷史雖有他的不可回溯性,卻有他的因果可循。 可能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