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觀影心得

現代電影有許多喜歡指涉歷史事件,然往往又必須兼顧他的主要客群增添或是刪減一些元素,選擇性的敘述一個故事,使得整部電影不會只是單純的翻攝,不過如果因此讓整個電影的走向跑偏,顧此失彼就非常可惜。

我看《大稻埕》的時候,說實話只看到導演的慣性手法,特效和穿越安排,如果拿捏得好是加分,就像膾炙人口的《你的名字》,拿捏得不好除了讓觀眾找不到整部戲的重點之外,還有點膩味。但也許是該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正好是強打諸多賀歲片的時候,誰想在大過年看一部老老實實以歷史故事為主要劇情的沉悶片子?

話題繼續談《大稻埕》的電影內容,可以很明顯見得除了刻意點出的歷史事件和台日仇恨,由於支線太多,很容易不知道這部片到底想說的是當時代的小人物內心,如《兒子的大玩偶》,還是大時代的變革,像金馬得獎作品《樹大招風》談香港的政權交替,何況又參差加入現代元素,那究竟要說的是現代來看過去,亦或是現代融合過去?眼花撩亂讓人霧裡看花,在這一部份交代的不多,可以說是處理得令人匪夷所思。

觀影後,想要回顧並對照電影中所提到的歷史事件,除了一些基本的常識,我亦延伸到維基百科實查年代等等,然後就會發現實際情況和劇情的時間軸落差很大。所以從這裡可以明白,與其把他當成是以大稻埕歷史作為主要走向的作品,還不如說是時人對於當時的憤慨與自我意識的滿足,並將至以詼諧多於嚴肅的方式呈現為一部電影,簡單而言,就是演給自己人看的。當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大致的心理準備,清楚的定位,至少這一部電影還是有它的樂趣,不至於讓人看完太失望,覺得什麼都沒有得到。歡樂賀歲片,志就在於帶來歡笑而已。

當然,看完《大稻埕》還是會有自己的喜好,而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李李仁飾演蔣渭水帶動台人意識並自決的那個時候,一介英雄的氣概令人難忘,可以說是整部片的高潮。但恐怕電影拍得輕鬆了,何況在當時的高壓統治下,就算要插入這個事件,都只像到當時的氣氛不過三分,所以再次體認到如果是喜歡事事考證的人,看這部片就很容易就跳出,不然,就乾脆在進場前把他當成平行歷史來看,我是喜歡在播映前花幾分鐘時間了解概要跟預告內容的人,所以一有這個「不宜太認真考據」的認知之後,到後來我幾乎只有在看佑熙和阿蕊跨時空的愛情故事。

簡述一下故事內容,根據維基百科:
「大學生陳佑熙,是個有點小憂鬱,沒有太大人生目標的大學生,失戀之後,萬念俱灰。誰知在有點古怪的歷史系朱正德教授的引導下,佑熙竟然陰錯陽差地掉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大稻埕——192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最繁華的第一鬧區,還遇到了朱教授。他們意外地見識了重大的臺灣歷史事件:「日本皇太子蒞台」、「蔣渭水抗爭」等。也遇見了在熙來攘往的大稻埕獨力開設裁縫店,性格強悍的滿洲奇女子阿純;風華絕代、色藝雙全的首席藝旦阿蕊,他們一面參與社會運動,爭取自治,一面卻陷入愛情的甜蜜。在愛情的激勵與時代因素的壓迫下,他們要如何贏取佳人芳心,贏得臺灣民主呢?」

透過這段文字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發現主題是愛情,而大稻埕只是背景,然而我個人認為與其把背景設限為大稻埕地區,還不如說背景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台灣文化與之後所謂的精神重現。雖然不宜拿這一部片來實際地考究,卻可以由一些蛛絲馬跡,像是房屋或是衣飾,流行歌曲等等一窺當時臺灣的面貌,還有導演和編劇一直強調的臺灣精神—什麼是臺灣精神?

台灣精神。這是一個看似硬要熱血跟激昂卻把概念交代得模糊不清的名詞,若有興趣則可以進一步參考葉海煙教授,在二○○六年一月出版的《台灣人的精神》,但大抵上我們仍會以為把台灣存有的東西不加思索的丟進去就代表台灣的精神,而且現實的情況是即便我們不想這麼做,但後來還是會淪於同樣的解釋方式。

或許我們可以說,台灣的精神應要有主權的意識,可是台人在長期壓抑或者繼承下來的氛圍之下卻不敢有主權的意識,因此,要如何解釋台灣的精神及其重現的定義,換句話而言可以說是重現台人自主追尋主權,並始有主權意識的那個時候。那麼,拿蔣渭水這一位抗日先烈的故事來提起這一個概念,拿當時代的民族運動來映照這個時代我們對於「集會結社」內心幽微的恐懼,就是一個非常有巧思的呈現手法。

以前台人說話寫文章都要斟酌字句,不然就會被扣上帽子以各種由於思想不當或是企圖叛亂的方式整治,說好聽是整治,不外乎就是把一個人逼到精神崩潰,有話不敢言,對於外界的風吹草動有意識的隔絕。有人說,台灣人會落到現在的田地,一部分也是要自省的,我們早早就失去了台灣的精神,除了內賊通外盜的情況屢見不鮮,我們因為沒有國族一致的意識而不曉得整體的方向何去何從,在談論茲事體大的事件時總是不知不覺就因為眾口鑠金偏離原來的意識,或者只是無濟於事的墨守成規,拒絕對話和釐清,彷彿已經漸漸地安逸在這種漂離的浮萍狀態裡,自欺欺人與畫地自限。這是非常病態的,對照《大稻埕》那種有志難伸,義憤填膺最後眾志成城的局面,可以說是非常的諷刺與不堪。

如若我們有對於已經生病的認知,那可以說是這部片成功地喚起了大家丟失的意識,可惜觀眾還是只看到了它的包裝而已,選擇、或根本沒有意識到的一笑置之。

蔣渭水地下若有知,他肯定想不到台灣至今生了病都還沒有痊癒,他的台灣診斷書,也只是教科書其中一角的插圖而已。

留言